?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
索引号: k12498411/2017-05009 信息分类: 综合政务,其他/通知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7-06-16
文号: 连政办发〔2017〕90号 重点领域:
信息名称: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文件下载:
内容概览:
? ? ? ? 浏览次数: 字体: [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连云港市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616

 

 

 

连云港市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为全面加强十三五时期全市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江苏省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连云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提升公共安全保障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为目标,以一案三制建设为核心,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精细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全市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水平稳步提升,防范应对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确定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方针,明确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及时调整市应急委和部分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挥更加有力。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及企业、学校明确了应急管理专兼职人员,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

应急值守工作更加规范。进一步规范应急值守制度,《365bet送彩金系统值班工作规范》《连云港市政务值班工作标准》全面实施,认真落实领导在岗带班、24小时值班、值班培训和节假日突发事件零报告等制度。健全政府值班系统网络,扎实做好两会、春节、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应急值守工作,确保指挥联络渠道畅通。加强考核通报,严格责任追究,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进一步规范,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基本杜绝。加强突发事件信息分析研判,为领导决策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扎实开展应急演练。成立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完善专家组工作规则,政府、专家和公众三结合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强重点领域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全市重点涉危生产经营单位普遍建立了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以防汛、防震、防污染等为重点,开展低洼片区整治,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紧急疏散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8个,可容纳65万人临时居住。连云港区域灭火应急中心投入使用。市固定与移动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功能日趋完善。

突发事件应对规范有序。坚持关口前移,健全突发事件监测监控系统和隐患排查整改机制,灾害性天气、山洪、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突出事前防范,建立健全风险隐患管理、突发事件分析评估等机制,突发事件事前防范有序有效。建立企业重大危险源登记制度,对重要危险源、隐患点登记造册,建立高危企业档案70余家。不断提升跨区域、跨部门协调联动应急处突能力,先后妥善处置了输入性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华春19”船舶沉没等突发事件,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二五期间,我市应急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主客观因素制约,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一案三制建设亟需进一步深化。应急预案尚未实现领域全覆盖,预案编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编制轻使用等问题,部分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有待提升。部分县区及有关部门依然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明确、人员不到位等问题。应急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协同联动不够,仍然存在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现象。各类救灾要素未实现全面整合,导致应对突发事件难以快速形成最大合力。二是应急管理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市应急平台建设滞后,现有软硬件设施水平普遍不高,在发挥互联互通、预测预警、指挥调度、视频会商等功能方面明显不足,亟需加快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接、功能完备的全市应急平台体系。相关部门数字化监测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数量偏少,大型、特种专业装备缺乏,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物资调用、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三是社会公众应急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单位和人员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够强,措施不够扎实。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范围、深度不够,公众的安全意识、危机意识不足,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社会动员机制还不够完善,专业领域志愿者发展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

二、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

从发展机遇看,中央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省市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应急管理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对我市维护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障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风险挑战看,自然灾害方面,极端天气事件呈增多增强趋势,洪涝、台风、地震等灾害的突发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郯庐地震带纵贯我市西部地区,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自然灾害与其他突发事件耦合,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损失和影响。事故灾难方面,安全事故防控基础仍不牢固,部分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突出;环境负荷超出承载能力,水域生态风险防控面临较大挑战,环境风险易发高发态势明显。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突发急性传染病、急性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等危害因素值得关注;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不断变异,人畜共患病风险依然存在;大量新材料、新技术在食品药品生产中的应用造成监管难度增加,食品药品安全基础仍然薄弱。社会安全方面,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等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增多;网上群体性事件传播快、影响大,各类利益群体串联聚集现象越来越普遍,应对处置难度加大,社会安全面临较大挑战。

三、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规划范围和定位

本规划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按照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重建等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统筹规划全市十三五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全面落实国家、省应急管理有关规定和《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建设,着力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应急体系建设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科学化的应急管理体系。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应急理念,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核心,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狠抓源头防范和风险全过程管理,统筹做好强基础、建机制、抓重点、补短板各项工作,提升核心领域应急管理能力、基层预防应急能力和社会协同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损失,为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市发展大局,充分依靠和发动社会力量,着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应急规划布局,兼顾近期需求与长期发展,合理安排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时序,分阶段、按计划统筹推进,有效整合应急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协调发展

3.源头治理,关口前移。坚持预防应急并重,强化预防治本,创新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加强风险识别评估,建立风险源动态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推进应急管理由注重应急处置向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促进各方面资源有机整合和共享,提升整体应急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引入市场机制,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水平。

5.科学应对,合作共赢。尊重突发事件内在规律,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预案,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应急管理交流合作,建立区域及多边应急合作机制,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跨区域应急事务。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成与应急管理形势和公共安全要求相适应、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相匹配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应急救援水平有效提升,社会协同应对效益充分发挥,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和损失,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分类指标:

自然灾害类: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后12小时内实现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主要河流洪水预报提前10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85%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90%,暴雨等灾害性天气24小时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超98%。市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3级以上速报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时间小于3分钟;平水年份较丰水年份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起数降低15%。森林火灾年受害率低于0.3‰,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事故灾难类: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以上,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5%,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08以内,水上人命搜救成功率超99%。进一步摸清全市环境风险源情况,重点行业企业风险源建档率和敏感保护目标建档率均达100%

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完整率均达100%,及时、规范、有效处置率达100%;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监测与报告率达到100%,重大动物疫病及时、规范、有效处置率达100%,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更加规范。

社会安全事件类:初步建成社会治安和突发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切实将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民意表达和矛盾排查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群体性事件发生起数较十二五末进一步下降。加强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和产销调控,有效应对市场异常波动。

四、主要任务

(一)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1.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规范市、县区两级应急管理机构设置,重点加强县区应急办事机构建设,确保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落实。应急管理任务较重的部门要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其他部门要明确承担应急管理职责的机构和人员。乡镇(街道)要明确工作机构和责任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把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工作。推进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建立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单位为重点,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全民动员、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

2.提升科学决策指挥水平。规划建设市级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完善应急指挥决策体系,着力提高全市综合应急能力。实行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一岗双责制,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分管工作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强化市应急委的统筹决策职能和专项应急指挥部的协调职责,进一步健全定期会商和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统筹调度职能,提升统一指挥和协调处置水平。充分发挥应急管理专家组辅助决策作用,加快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

3.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整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综合、专业和志愿者队伍,健全各专业应急救援队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专业应急队伍为依托,建立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乡镇(街道)以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为骨干组织基层应急救援队,配合开展应急救援。各工业园区要加强高危行业企业及基层单位的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及时开展涉危涉爆事故的先期处置。全市危化、冶金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均要完成企业应急预案优化和重点岗位应急处置培训工作。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业务学习、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完善突发事件调查评估制度。建立突发事件事后评估制度,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效率、力量使用、战术应用、组织指挥、协同应对、信息传递、资源保障等诸多方面开展系统性评估。完善事后评估制度的配套措施,研究建立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事后评估信息系统。研究法定评估、技术评估等多种事后评估形式,引入第三方开展事后评估工作机制,规范突发事件的事后评估工作。

(二)突发事件信息管理体系建设

1.严格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管理。加强应急值班队伍建设,健全值班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明晰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流程,提升值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全力保障应急指挥渠道安全畅通。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时限、范围、内容和程序等要求,加强初报、续报、核报和终报的全过程报送工作,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健全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驻连部队之间突发事件信息交流机制,强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整合公众信息接报平台。健全接收公众信息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整合11012012345等各类公众信息接报平台,形成以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为集点的公众信息接报平台网络。以互联网为载体,建设面向公众的突发事件信息接报平台,实行统一接报、分级核实、及时反馈;鼓励社会公众及时报告各类突发事件信息,拓宽信息来源渠道。进一步完善现有基层信息员队伍,加强培训管理,提高信息报送时效和质量。

3.加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与舆情应对。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制度,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6小时内进行首次信息发布,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依托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短信、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市县互联互通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减少信息覆盖盲区,解决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加强互联网信息管理,对社会舆论、新闻报道、微博微信等网络舆情进行收集、监测、研判,针对涉及突发事件的各种虚假不实信息,迅速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

(三)突发事件法规预案体系建设

1.健全应急政策法规。坚持法治思维,不断健全应急管理规定及配套制度,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严格依法依规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善后恢复等工作,平时加强应急平台、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准备,战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广泛开展应急法治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公众依法防灾避险和应对突发事件。

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修订《连云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各有侧重的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重点推进应急预案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制定完善供水、供气、供电等生命线工程以及能源、通信、交通、粮油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的应急预案,实现所有重大节庆活动、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的应急预案全覆盖,不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3.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强化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加强预案编制的指导、衔接、备案,完善应急预案修订更新制度。注重预案编制的精细化和实用性,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单位、应急管理专家、一线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的作用,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提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衔接性和可操作性。强化预案的动态管理,通过应急预案的修订更新,制定标准范本、简本和操作手册,进一步明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能用管用。加快预案数字化进程,推动风险隐患和队伍、物资、装备、场所等应急资料一张图建设。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对应急预案全面完成一轮评估修订工作。

4.强化应急预案演练。严格落实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的要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要着力增强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随机性和突发性,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创新演练方式,探索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战能力。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推动企业加强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提高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利用应急演练成果,针对演练暴露的问题,及时修订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准备。

(四)应急保障能力体系建设

1.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救灾装备标准化建设,统筹规划全市应急物资储备分布、种类和数量,建立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补充、调配管理制度,进一步整合应急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推进应急物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保障应急物资综合保障有力、管理调度及时。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和监管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能力。

2.推进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应急运输保障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区域交通管制与疏导,提高因灾损毁道路、桥梁的快速抢修保通能力。进一步完善公路、水路等应急运力储备与紧急调度机制,依托现有运输系统逐步建立交通应急救助网络,加强紧急运输保障队伍建设,补充完善工程队伍和抢修装备,提高清障及修复能力。推进综合运输紧急调用机制建设,加强民航、铁路、公路、水路、港口等相关单位的协调衔接。

3.加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通信资源,健全应急管理指挥调度通信网络,完善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加强公用通信安全保障,提升网络抗毁能力。进一步拓展公众通信网络紧急呼叫优先接通、互联互通以及终端用户定位等功能,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保障突发事件现场实时通信。

4.加快推进应急产业发展。积极贯彻国家宏观政策,根据我市产业现状,编制应急产品优先发展目录,做好产业规划引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集中政策资源,培育和扶持核心骨干应急企业,促进应急新产品、新装备的推广使用,推动应急产业基地建设。对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新增鼓励类发展产业的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五)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

1.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筑牢基层应急管理第一道防线,促进应急管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扎实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明确应急机构、应急队伍、应急预案、科普宣教、应急保障等重点工作标准要求,通过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逐步建立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创建,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有序实施,全面总结推广示范点经验,切实提高全市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加密监测网络,适当增加监测点,提升移动应急设施装备,加快建成气象、水利、交通、环保、安监等突发事件监测网络体系。优化气象观测网点布局,加强大气立体监测和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监测,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客流量监测,强化水、电、气、热、交通等城市运行数据监测,提升城市运行安全预警能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体系,突出风险隐患管控,实现智慧监管、科学监管,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3.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公共安全各领域和重大活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各类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完善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数据台账,开展社会安全定期排查,实现各类重大风险隐患的识别、评估、监控、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市应急管理专家队伍等资源,及时组织行业风险分析,对区域、行业、重大活动风险管理组织事前评估,为行动预案提供依据。

(六)应急宣教培训体系建设

1.健全应急宣教体系强化面向公众的应急知识普及,通过建设面向公众、形式生动、科学性强、覆盖全面的应急科普宣教平台,普及应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防灾救灾应急科普知识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的宣教活动,加强安全公益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做好家庭应急避险知识教育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 健全应急培训体系。整合现有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大应急管理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力度,构建规范的应急培训体系。有针对性的举办领导干部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应急管理系统干部培训班,每年至少举办1期基层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各级公安、水利、安监、林业、环保等部门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应急管理培训。引导企事业单位履行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社会责任。

3.健全社会动员体系。创新公共安全服务方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应急服务范围,大力发展社会化应急服务体系。强化公众自防自治、部门联防联治、相关单位协防协治,形成社会公众与政府应急管理互动格局。建立社会动员保障和补偿制度,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应急管理的良好氛围。

4.健全应急志愿者队伍体系。各级要建立适当规模的应急志愿者队伍,环保、交通、水利、卫生、安监、气象、通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应急志愿者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细化责任分工,提升应急效率。完善应急志愿者队伍运行机制,建立应急志愿者信息库,组织应急志愿者队伍与专业救援队伍开展联合培训演练。建立应急志愿者队伍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为队伍参与应急宣传、救援等工作提供保障。

五、重点项目

(一)应急平台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市应急平台和各县区、市有关部门应急平台的升级改造,完善平台功能,提升应急能力,努力实现三通(体制机制畅通、网络互联互通、系统相互联通)和三快(信息报送快、视频接入快、分析研判快)。规范数据接入标准,推进市应急平台和各县区的互联互通和系统对接,强化现场视频图像接入,建立数据采集、维护、交换、更新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应急基础数据一张图,加快实现市应急平台图像传输高清化、视频会商多极化、辅助决策智能化、技术保障多样化。

(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工程依托市气象局,成立市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健全机制,完善功能,形成覆盖全市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将民政、国土、环保、交通、水利等部门接入系统,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多用”,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社会效益;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和先进、可靠的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有线电视、广播电台、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微博微信等手段,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覆盖面。

(三)智慧水利信息化工程。不断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升级改造市水利数据中心,推动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及水资源、防汛防旱等水利基础平台整合,为防汛防旱科学决策、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河库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及社会公众服务等方面提供智能化服务。

(四)城乡一体化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工程。建立城乡一体化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体系,重点实施城乡一体化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公共气象服务、网格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和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与灾害风险管理能力;面向各级应急办、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开发气象应急通信会商系统、气象灾害应急服务系统,完善重大气象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开展洪水、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建立城乡基础气象数据平台、智能化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完成全市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中心和气象灾害风险动态评估平台。

(五)沿海人工增雨基地工程。依托连云港国家气象观测站和东海国家气象观测站,打造覆盖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的江苏沿海人工增雨基地。在东海国家气象观测站建设人工影响天气弹药仓库,在连云港国家气象观测站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综合试验室,在赣榆区大吴山和八条路水库建设2人工影响天气外场试验基地,升级改造灌云、灌南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和作业催化系统。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人工影响天气协调机制,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展以抗旱、防雹、水库增蓄、森林灭火、生态环境保护等为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六)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工程依托全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完善市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加快县区安监和港口等重要行业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逐步形成市、县区、工业园区(港口)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网络,为实现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提供保障。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并实现与省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对接。

(七)市核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市民防部门建立核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库,完善核应急委员会各部门核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做好核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建立快速调用程序。逐步完善核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紧急配送和监管机制,强化核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

(八)粮油应急配送体系建立市、县区两级应急配送体系,与省级配送中心形成配送网络。市级配送中心以市粮食购销总公司为基础,建成有一定规模的成品粮库存、熟食品加工、供应网点配送为一体的应急供应体系。县级配送中心以中心粮库为基础,完善储、加、送体系,建成适应本地需求的应急配送网络。

(九)徐圩新区应急救援基地建成徐圩新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暨徐圩新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实现对地上管廊、地下管线、危险源、危化品运输等实时动态监测监控。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指挥系统,实现对园区日常安全运行的监测监控和科学高效管理,实现徐圩新区应急管理的指挥智能化、决策科学化、防范系统化,全面增强应急综合管理能力。

(十)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项目。由县区政府及市公安、环保、安监、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牵头实施,在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学校分步组织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隐患整治、信息报告、应急救援、科普宣教等功能。夯实基层应急组织基础,整合基层应急资源,壮大基层应急力量,构建基层大应急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公共安全保障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十一)全民应急宣教培训工程。以社区、企业和学校为单位,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打造应急知识读本(手册)、信息宣传栏、专题讲座、科普展览等立体式应急宣教平台。与高校、行政学院合作,拓展情景模拟、演练式教学等相关功能,构建多灾种、多类别的应急管理工作者、专业救援力量和应急志愿者救援处置等培训系统。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全民自救互救体验馆,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不断提升全民自救互救素养。依托红十字会招募志愿者,建立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增强社会公众卫生应急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把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强化市应急委的统筹决策职能和专项应急指挥部的指挥协调职责,加强各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及专家组的建设。要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健全指挥协调、信息报告、应急联动、社会动员等多方面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应急管理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二)健全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加强应急管理财政支出相关政策研究,完善市、县区、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满足应急队伍、物资储备等方面资金需求。优化应急管理财政支出结构,加大预防性财政支出,提高应急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应急管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保障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经费需求。

(三)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加强应急管理智库建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集聚科研人才,强化智力支持,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防等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早期发现、防范应对能力。

(四)强化应急规划贯彻落实。本规划是统筹和指导全市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专项规划。各县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统筹安排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明确责任主体、责任人和保障措施,确保扎实高效有序推进。市发展改革委要做好重点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市应急办要加强规划落实督查,分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确保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序时推进、按时完成。

 

?